干洗區(qū)與水洗區(qū):總面積≥80㎡,用防火隔墻分隔為兩區(qū)(耐火極限≥2.5小時),主通道寬≥2.5米,設備間距≥1.8米,地面鋪防滑防腐蝕防火地磚并設排水坡度。干洗區(qū)配備干洗機、溶劑回收機、熨燙機(干洗機功率≤5kW,溶劑回收機功率≤3kW),采用獨立防爆回路供電,線路穿阻燃防腐蝕管沿墻面固定(距地面≥1.8米,距溶劑存儲區(qū)≥2米);每臺設備配1組IP65級防腐蝕插座(帶過載保護與漏電保護器,禁止串聯(lián)),干洗機加裝溶劑泄漏報警與溫控裝置,工作時專人值守,每日檢查溶劑管道密封情況與設備散熱口積塵;溶劑回收機使用后即時關閉電源,待設備冷卻后再清理殘留溶劑。干洗溶劑(四氯乙烯、石油醚)存入專用防爆儲罐(容量≤50L,置于通風防爆柜內(nèi)),儲罐與干洗機間距≥1.5米,管道連接采用防泄漏接頭,添加溶劑時禁止使用塑料容器,避免產(chǎn)生靜電。水洗區(qū)配備水洗機、脫水機、皂液投放機(水洗機功率≤7kW,脫水機功率≤3kW),采用獨立防水防過載回路供電,線路穿阻燃防水管沿墻面固定(距水洗機≥1.2米,距地面≥1.5米);每2臺設備配1組IP67級防水插座(帶漏電保護器),水洗機、脫水機加裝不平衡報警與自動停機裝置,每日檢查進水管道密封與線路絕緣性,地面積水即時清理,禁止在設備旁堆放衣物或清潔用品。區(qū)域配8具2kg干粉滅火器(干洗區(qū)5具、水洗區(qū)3具)與5塊滅火毯,張貼“溶劑易燃 嚴禁明火”“濕區(qū)操作 遠離電源”標識,操作員每10分鐘巡查設備運行、溶劑密封與積水情況,每日閉店前關閉所有電源,對干洗區(qū)進行通風換氣≥30分鐘。
烘干區(qū)與取衣收銀區(qū):烘干區(qū)獨立設置(面積≥40㎡,用防火玻璃分隔,耐火極限≥2小時),配備烘干機、熨燙機、 lint 收集器(烘干機功率≤5kW,單店總數(shù)≤3臺),采用獨立防過載回路供電,線路穿阻燃管沿墻面固定(距烘干機≥1米,距 lint 收集器≥1.5米);每臺烘干機配1組防高溫插座(帶過載保護),烘干機加裝 lint 堵塞報警、超溫報警與自動斷電裝置,溫度設定≤70℃,使用前清理 lint 濾網(wǎng),工作時專人值守,每日拆解清理烘干機內(nèi)部 lint 與散熱口積塵;熨燙機加裝溫控裝置,溫度設定≤180℃,使用后即時斷電,放置在防火支架上。取衣收銀區(qū)設入口側(面積≥20㎡),配備收銀機、會員系統(tǒng)、監(jiān)控設備、衣物消毒柜(總功率≤800W),線路穿阻燃管固定,插座裝防粉塵防腐蝕保護蓋;設衣物暫存架(金屬材質(zhì),距電源≥1.2米),待取衣物分類懸掛,禁止堆積;前臺旁設火種管理區(qū),存放顧客暫存的打火機、電子煙(帶鎖金屬盒,置于1.8米以上高度),顯眼位置張貼“禁帶火種入內(nèi) 禁止吸煙”標識,收銀員主動提醒顧客暫存火種。區(qū)域配4具2kg干粉滅火器(烘干區(qū)3具、收銀區(qū)1具)與3塊滅火毯,張貼“ lint 日清 防阻散熱”“取衣即走 勿堆通道”標識,店員每15分鐘巡查烘干機運行與 lint 清理情況,每日閉店前關閉所有電源并清理收銀區(qū)雜物。
衣物存儲間與物料存儲間:衣物存儲間獨立設置(面積≥30㎡,用防火隔墻分隔,耐火極限≥2小時),采用金屬衣架與貨架,按“待洗/已洗/待熨燙”分區(qū),衣物懸掛間距≥0.1米,避免堆積過密;安裝通風防潮系統(tǒng)(每小時換氣8次),溫度≤25℃,濕度≤60%,禁止使用加熱設備;地面每日清潔,禁止存放任何化學品或易燃品。物料存儲間獨立設置(面積≥25㎡,用防火隔墻分隔,耐火極限≥2.5小時),采用金屬貨架,按“干洗溶劑區(qū)/洗滌用品區(qū)/清潔工具區(qū)/包裝材料區(qū)”分區(qū),干洗溶劑單獨存入防爆柜(容量≤100L),與洗衣粉、柔順劑等洗滌用品間距≥3米;包裝紙、塑料袋等易燃品存入獨立金屬箱,與溶劑區(qū)間距≥5米;貨架距墻面≥0.5米,堆高≤1.8米,預留1.2米消防通道。存儲區(qū)加裝通風防爆系統(tǒng)(干洗溶劑區(qū)每小時換氣12次),配4具3kg干粉滅火器與獨立煙感報警器、溫感報警器、可燃氣體探測器,張貼“溶劑防爆 嚴禁混存”“通道禁堆 保持暢通”標識,管理員每日檢查物料密封與通道暢通情況,定期清理貨架積塵。
培訓演練:全員參加72小時專項培訓,重點掌握“干洗溶劑泄漏處置、 lint 火情撲救、電氣應急斷電”技能,考核合格方可上崗;每月演練“烘干機 lint 起火、干洗溶劑泄漏揮發(fā)”場景,練習“斷電控火、溶劑封堵、氣體稀釋”流程,每季度開展高峰時段應急演練(模擬衣物堆積時的處置),培訓員工識別溶劑揮發(fā)異味、 lint 陰燃煙霧與設備異常聲響,掌握防爆工具的使用方法。
設施配置:店內(nèi)每15㎡配1具滅火器,干洗區(qū)、烘干區(qū)各配4塊滅火毯;安裝煙感報警器(每30㎡1個,干洗區(qū)與烘干區(qū)加密至每15㎡1個)、溫感報警器、可燃氣體探測器(干洗區(qū)與溶劑存儲區(qū)各1個)與應急廣播,安全出口設熒光標識,各區(qū)域張貼疏散路線圖(標注設備規(guī)避路線與集合點);配備應急照明、應急手電筒、防煙面罩(每3人1套)、溶劑吸附棉、防爆工具組與急救箱,前臺設應急指揮站并留存顧客緊急聯(lián)系方式,入口處張貼消防安全提示牌與溶劑危險警示標識。
應急分工:火情時分組行動:2名員工引導顧客與待取衣物撤離(1名負責取衣區(qū)、1名負責通道引導,優(yōu)先協(xié)助老人、兒童),2名員工處置核心風險(1名關閉總電源與溶劑儲罐閥門、1名用吸附棉封堵溶劑泄漏),2名員工撲救初期火情(1名用滅火毯覆蓋烘干機等設備火情、1名用干粉滅火器撲滅擴散火點),1名前臺人員報警并說明火情位置、溶劑類型與人員分布情況;若涉及溶劑揮發(fā)氣體風險,立即開啟所有通風系統(tǒng),禁止使用非防爆電器或產(chǎn)生火花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