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氣設備火災(占比 50%,最高頻):包廂內點歌屏、音響、射燈線路因長期處于潮濕環(huán)境(飲品潑灑、空調冷凝水),絕緣層老化短路,火花引燃周邊的沙發(fā)靠墊(聚氨酯泡沫)、地毯(化纖材質);部分 KTV 使用的老舊麥克風充電座,因過載充電導致內部元件過熱,引燃充電座周邊的紙巾、包裝盒。
易燃隔音材料火災(占比 35%,易擴散):包廂墻面、吊頂?shù)母粢艉>d(密度低、燃點低)、聚酯纖維板,遇電氣火花或明火(如顧客違規(guī)吸煙丟棄的煙頭)易快速引燃,燃燒時釋放氰化氫、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,2 分鐘內可填滿整個包廂,能見度降至 0.5 米以下;火勢還會通過包廂門縫、通風口蔓延至公共走廊,形成 “串燒”。
人員松散風險(占比 15%,傷亡主因):顧客在包廂內多處于放松狀態(tài)(唱歌、飲酒),對火災初期的煙霧、異味敏感度低;包廂門多為手動鎖閉,火災時若無人及時開門,易形成 “煙霧鎖門”,導致人員被困;公共走廊因隔音設計,相鄰包廂難以及時察覺火情,延誤疏散時機。
單個包廂火災處置(核心:破密閉 + 快速控火)
開門通風與控火:KTV 工作人員發(fā)現(xiàn)火情后,立即使用備用鑰匙打開起火包廂門(若門無法打開,用應急破拆工具如消防斧砸開),開啟包廂內的排氣扇,加速煙霧排出;同時攜帶 2kgABC 干粉滅火器(KTV 每 2 個包廂配備 1 具,放置在走廊顯眼處)進入包廂,對準沙發(fā)、墻面燃燒區(qū)域噴射,重點壓制隔音材料火勢,避免有毒氣體持續(xù)釋放。
人員轉移:快速引導包廂內顧客向公共走廊撤離,對飲酒后行動不便的顧客,由工作人員攙扶或背負轉移;撤離時關閉包廂門(減少煙霧向走廊擴散),在包廂門口放置 “火情警示標識”,提醒相鄰包廂顧客快速撤離。
公共走廊火災處置(核心:阻斷蔓延 + 引導疏散)
隔離火源:開啟走廊內的防火卷簾,將起火包廂區(qū)域與未起火區(qū)域隔離,防止火勢 “串燒”;若走廊吊頂起火,用干粉滅火器或消防水帶(低壓噴霧模式)噴射,壓制吊頂火勢,避免燃燒物掉落砸傷疏散人員。
廣播預警:通過 KTV 公共廣播系統(tǒng)循環(huán)播放疏散指令(如 “各位顧客,KTV 區(qū)域發(fā)生火情,請立即停止活動,沿走廊疏散指示標志向出口撤離,不要乘坐電梯”),同時開啟走廊應急照明,照亮疏散路徑。
煙霧控制:立即啟動 KTV 區(qū)域排煙系統(tǒng)(開啟所有排煙風機與排煙口),在走廊兩端設置移動排煙機,形成 “正向排煙”,加速煙霧向出口擴散;工作人員引導疏散人員用衣物、濕毛巾(可向吧臺索要)捂住口鼻,彎腰低姿沿走廊墻壁行走,避免吸入高濃度有毒氣體。
分區(qū)疏散:將 KTV 區(qū)域按 “包廂群 - 走廊 - 出口” 劃分為 3 個疏散段,每個段落安排 2-3 名工作人員引導,優(yōu)先疏散離出口最近的包廂群顧客,再依次疏散內側包廂群;對被困在包廂內的人員,工作人員使用應急破拆工具逐一打開包廂門,或指導顧客砸碎包廂玻璃窗(若有),通過窗口轉移至相鄰安全區(qū)域(如商場走廊)。
專業(yè)控火:消防人員到場后,使用高倍泡沫消防車或干粉消防車,對起火包廂進行集中滅火,重點冷卻墻面、吊頂,徹底撲滅隔音材料 “陰燃” 火源;同時對走廊吊頂、通風管道進行檢查,清除殘留的燃燒物,防止復燃。
疏散路線選擇:顧客優(yōu)先沿公共走廊向 KTV 主出口撤離,撤離時避開防火卷簾隔離區(qū)域與煙霧密集區(qū)域;若主出口被煙霧封鎖,通過走廊內的應急出口(如安全門、樓梯間)撤離至商場公共區(qū)域,禁止乘坐電梯(防止電梯井道成為煙霧擴散通道)。
特殊情況應對:若顧客被困在包廂內且無法開門,指導其用包廂內的沙發(fā)、桌椅撞擊包廂門,或砸碎玻璃窗(選擇無尖銳棱角的玻璃區(qū)域),同時在窗口懸掛鮮艷衣物(如外套)呼救;若顧客出現(xiàn)昏迷、呼吸困難,轉移至走廊空氣流通處,由醫(yī)護人員開展急救(如人工呼吸、吸氧),同時撥打 120 送醫(yī)。
設施與電氣火災(占比 60%,最直接):蹦床區(qū)的照明燈具(如吊燈、射燈)距離彈力布過近,高溫烘烤引發(fā)彈力布自燃;攀爬架、海綿池周邊的電機(如傳送帶電機)絕緣層老化,短路產(chǎn)生的電火花引燃防護網(wǎng)與海綿塊;部分蹦床公園使用的充電式安全手環(huán),因充電器過載起火,引燃周邊的玩偶、儲物柜。
動態(tài)人群風險(占比 30%,疏散難):兒童在蹦床區(qū)跳躍、攀爬時,難以及時響應火災預警;部分設施(如高空滑梯、攀爬架)高度超 3 米,火災時人員易因恐慌慌亂跳下,造成高空墜落受傷;家長與兒童在疏散時易分散,增加被困風險。
設施阻礙風險(占比 10%,加劇危害):蹦床之間的隔斷、海綿池的深度(多為 1.5-2 米),會阻礙疏散路徑;防護網(wǎng)在火災中易熔化變形,形成 “網(wǎng)狀障礙”,困住正在攀爬的兒童。
單設施火災處置(核心:?;顒?+ 控火)
停止運營:蹦床公園工作人員立即按下緊急停止按鈕,關閉所有蹦床、攀爬架等設施的電源,通過廣播通知 “所有人員立即停止活動,向出口撤離”,同時安排專人在各設施區(qū)域引導,禁止兒童繼續(xù)跳躍、攀爬。
精準滅火:使用 4kgABC 干粉滅火器(蹦床公園每 100㎡配備 1 具,放置在設施周邊)對準彈力布、防護網(wǎng)燃燒區(qū)域噴射,若為海綿池起火,用干粉滅火器或干沙覆蓋,禁止用水潑澆(海綿吸水后易加重坍塌風險);滅火后移除燃燒的設施部件(如熔化的防護網(wǎng)、燒毀的彈力布),防止復燃。
動態(tài)人群引導(核心:聚人群 + 快轉移)
集中人群:工作人員通過吹哨、呼喊等方式,引導兒童向公園中央空曠區(qū)域聚集,避免在設施周邊停留;對年幼兒童,由工作人員分組帶領(每組 5-8 名兒童),確保 “每個兒童都有專人看護”。
有序轉移:按 “先地面設施區(qū)域、后高空設施區(qū)域” 的順序,引導人群向出口撤離,對在高空設施(如攀爬架、滑梯)上的兒童,由工作人員使用云梯或爬梯協(xié)助轉移,禁止兒童自行跳下。
火勢控制:消防人員到場后,使用噴霧水槍或干粉消防車,對蹦床、海綿池、攀爬架等燃燒設施進行集中滅火,重點冷卻設施金屬支架(防止坍塌),同時拆除未燃燒但易引燃的設施部件(如剩余的防護網(wǎng)、彈力布),減少燃燒物總量。
人員搜救:組織搜救組(每組 2-3 人,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與熱成像儀),重點排查海綿池內部、攀爬架縫隙、儲物柜后方等易有兒童被困的區(qū)域;對被困在海綿池內的兒童,使用擔架或徒手將其轉移至地面;對被困在高空設施上的兒童,使用消防云梯或登高車救援,確保轉移過程安全。
煙霧防控:開啟蹦床公園所有通風設備(如屋頂排煙天窗、側墻排風扇),在入口、出口處設置移動排煙機,加速煙霧排出;工作人員引導疏散人員用濕毛巾捂住口鼻,彎腰低姿撤離,避免吸入有毒氣體;若煙霧濃度過高,引導人員進入相鄰的非燃燒區(qū)域(如公園辦公室、儲物間),關閉門窗等待救援。
疏散路線選擇:優(yōu)先選擇蹦床公園主出口、應急出口撤離,撤離時沿地面疏散指示標志行走,避免在設施之間穿梭(防止被熔化的防護網(wǎng)、坍塌的蹦床絆倒);家長需全程看護好兒童,避免兒童脫離視線,可通過 “牽手”“背負” 等方式確保兒童跟隨撤離。
特殊情況應對:若兒童被困在海綿池內(被海綿塊掩埋),工作人員立即清理覆蓋的海綿塊,同時呼喊兒童姓名,確定被困位置;若兒童被熔化的防護網(wǎng)纏住,使用應急剪刀剪開防護網(wǎng),緩慢將兒童移出,禁止強行拉扯;若兒童出現(xiàn)高空墜落受傷,立即停止其活動,由醫(yī)護人員進行初步包扎,避免隨意移動造成二次傷害。
商業(yè)綜合體管理方:KTV 需每月檢查包廂電氣設備(點歌屏、音響、充電座)與隔音材料防火性能,更換老化線路與非阻燃隔音材料,在每個包廂配備應急破拆工具與濕毛巾;蹦床公園需每日檢查設施(蹦床彈力布、防護網(wǎng)、電機)運行狀態(tài),定期清理設施周邊易燃物(如玩偶、紙巾),在高空設施區(qū)域配備云梯、爬梯等應急救援工具。
消防部門:定期對兩類區(qū)域開展消防檢查,重點排查 KTV 包廂排煙系統(tǒng)有效性、蹦床公園設施耐火等級;組織工作人員開展專項培訓,實操演練 “包廂破拆救援”“高空設施疏散”,確保 3 分鐘內響應初期火情。
文旅與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:文旅部門監(jiān)督 KTV 落實顧客安檢制度(禁止攜帶打火機、電子煙),規(guī)范包廂內禁煙標識設置;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檢查蹦床公園設施安全性能,對不符合防火標準的設施責令整改,禁止使用易燃材質的蹦床、防護網(wǎng)。
隱患排查與整改:火災后對 KTV 包廂的電氣設備、隔音材料全面更換,選用阻燃型隔音材料(如玻璃棉),拓寬包廂門(寬度≥1.2 米),在每個包廂安裝自動開門裝置;對蹦床公園的設施進行全面檢測,更換非阻燃的彈力布、防護網(wǎng),增設地面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標志(距地面 0.3 米高度)。
運營恢復準備:KTV 清理燃燒殘留物,對包廂進行消毒與空氣凈化,經(jīng)消防部門驗收合格后開放,開放前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應急演練;蹦床公園修復受損設施,對未受損設施進行安全檢測,確認無隱患后恢復運營,同時向家長公示整改情況,重建消費信任。
安全教育強化:通過商業(yè)綜合體公眾號、現(xiàn)場公告欄,向顧客普及兩類區(qū)域火災風險(如 “KTV 包廂內禁止吸煙”“蹦床公園游玩時留意應急出口”);定期組織親子消防體驗活動,讓兒童通過模擬演練掌握疏散技巧,提升自我保護意識。